当前位置: > 励志文章 > 亲情的励志日志精选


亲情的励志日志精选

时间:2022-06-19 05:01:01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1    

亲情,是一种永久减不掉的忖量,永久抽不去的挂念,永久更换不了的关爱,永久忘不了的根。以下是励志人生小编为你整理的亲情的励志日志,希望喜欢

亲情的励志日志篇一:父亲不是“百度”

小时候,我很崇拜自己的父亲,觉得他无所不能,只要我搞不定的事情,他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

父亲是一名建筑工程师,设计、绘图、预算、施工、结算,每一样他都亲力亲为,参与建设了很多优质工程。我很为自己有这样能干的父亲骄傲。那时,我容不得别人在我面前说父亲的任何不好。

可是随着年纪渐长,在学校读了十几年的书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其实也很平凡,甚至只是一个平庸的中年人。他一样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甚至有些字不会写还得问我。

电脑普及后,我们家也买了一台。在我看来,电脑操作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可是父亲居然要花钱去学。“自己买本书翻翻就懂了,很简单的。”我说得轻描淡写。但父亲摸着鼠标,在桌子上划来划去,却怎么也不懂如何“复制”、“粘贴”。他还是去电脑培训学校报了名,足足学了三个月。

学有所成的父亲终于可以独立操作电脑了,可是打字却很慢,最烦人的是有很多字他不会拆。他很虚心,不会就问,但我却被搞得头大。有一天我在家写文章,他竟然在半个小时里问了我十几个字,搞得我一肚子怒气。“你上课都干吗啦?什么都不懂。”我埋怨他。父亲涨红了脸。

看着站在我面前窘迫的父亲,我的心突然就疼了一下。现在的他,站在我面前再没有了过去的那种威严。在他垂下头时,我注意到了他稀疏的发丝中夹杂的缕缕白发。父亲老了,这是最让我难过的感受。

我深吸了一口气,静下心来坐在父亲身边,对着书本手把手教他那些他怎么也弄不懂的操作程序。这样的情形我很熟悉,只不过角色换了。小时候的我是个比较笨的孩子,学写一个“手”字就用了很长时间。那时,父亲忙了一天回来后,总是会先教我写作业,然后再去画他的图纸。荧亮的台灯下,父亲循循善诱,一步步开导我对数字的认识。我这个笨儿子最后能够成为班级里最优秀的学生,全靠父亲长期耐心的辅导。那时对父亲的依恋和崇拜,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我长大了,父亲却老了。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他好奇却心有余悸,我能感觉到父亲的挣扎和不服老,我也感觉到了父亲对我的依赖,就像小时候我依赖他一般。在我面前,他总是“不耻下问”,他说:“你是我儿子,教教我应该的。”

现在有很多的事情,父亲都要先来征求我的意见。太多太多的事情父亲居然都不懂。

父亲还是原来的父亲,我也依旧是他疼爱的儿子,可是父亲却又真的变了,他不再是我心目中百度一般无所不知的神奇父亲。反倒是我,常常在为他排忧解难后,他会用一种欣赏的口吻对我说:“儿子,你真厉害,什么都懂。”

看着日渐苍老、头发花白的父亲,面对他问这问那时,我终是明白了:父亲不是百度,儿子终有一天也会成为他的搜索引擎,但父亲永远是我心中最伟岸的一座山。

(摘自《思维与智慧》,20xx年第14期罗光太)

亲情的励志日志篇二:入学面试考亲人生日难倒考生

“请说出你的六位亲人的生日,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武汉六中国际部招生中文面试中,这道试题是“规定动作”,在听到主考老师的发问后,多数先前应答如流的学生“卡了壳”。

据校方统计,当天参加面试的200名学生中,9成学生都被这道题难倒,没有过关。

“真没想到校方会出这样的题目。”“这题真‘奇葩’,对孩子来说有点难,因为她外公外婆的生日连我都不记得了。”面试结束后,一些家长议论纷纷。

对于面试考题,参与主考老师张智圆认为:“一个受双亲哺育培养十余年的初中毕业生,父母对他们的付出可谓殚精竭虑,可孩子却连记住父母生日这样最简单的事都做不到,这个小小的问题折射出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初中生连父母生日都不知道,是不用心、不关心父母的表现。一个连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关心的人,以后出国深造时,远隔重洋的他们还怎么能对父母、对国家有一份责任感、有一份家国情怀?”武汉六中国际部执行校长刘燕海认为,出这道面试题并不是要考倒学生和家长,也不会作为录取的硬指标,而是希望以此促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摘自《京华时报》,20xx年1月20日)

亲情的励志日志篇三:你还能陪父母多久?

日前,一道“亲情计算题”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减去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大概只有约24小时,30年总共才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这样的答案让人感觉残酷,又如此现实。

尽管这样的计算结果未必适用于每一个人,但不容否认的是,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目前正处于而且还将长久处于这种与父母分居两地的状态。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一代长大成人,离开父母外出学习工作和打拼,“空巢现象”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处于“空巢”状态的老人也越来越多,子女对他们的赡养,尤其是精神赡养问题,也就变得越来越突出。

我们首先得承认,“亲情计算题”算出来的答案虽然很残酷,但是它的背后也有现实无奈的一面,有客观原因的限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即便现在还没有条件和能力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但是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尽精神赡养的责任和义务。

说到底,“亲情计算题”的背后有无奈,也有提醒,但最关键的还是看我们如何行动。也许对很多现代人来说,困难的不是能不能做到多回一次家,多打一次电话,而是心里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实际行动。(摘自《中国妇女报》,20xx年1月14日)

亲情的励志日志篇四:高中生下跪喂父母吃饭引议

近日,新洲城关高中100个学生跪着给父母喂了一顿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本来是为了培养孩子一颗懂得感恩的心,但是,由学校组织的这种“孝心教育”却引来各方议论。

新洲城关高中校长杜金甫说,“感恩宴”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孝顺,下跪喂饭只是形式。孩子给父母喂饭是反哺,互换角色可以让两代人多一个沟通的渠道,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

俗话说“百行孝为先”,但如何培养出有孝心的孩子?不少教育专家认为,组织集体尽孝活动并不是个好办法。

“孝道不应流于形式,更不应该把成年人想要的一种尽孝仪式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省礼仪协会会长、武汉大学教授李荣建直言,想让孩子怀有孝心,内心感恩,并非一朝一夕一个举动就能达到,需要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华师一附中心理学老师蔡群认为,感恩教育要通过合适的方式传送和表达出来,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的教育方式,以免让孩子误以为亲情和孝心流于形式之上。

(摘自《楚天都市报》,20xx年4月3日)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