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生感悟 > 如何用逆向思维,提升每一天的幸福感?


如何用逆向思维,提升每一天的幸福感?

时间:2017-09-23 20:15:07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151    

2017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即将迎来最后一个季度。

现在,请看着这篇文章,闭上眼睛,好好回想一下:

你年初设定的目标,完成了多少?

是不是只完成了一半不到?甚至更少?

如果是的话,恭喜你,你跟大多数人一样 —— 当然也包括我。

(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我们总是热衷于设定各种各样的目标,到头来却总是完不成,拖到下一个周期,继续重复着同样的怪圈?

今天,我想分享一个思维方式,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大多数人设定目标的方式,是这样的:

先想好今年要做到什么事情,再把它们量化,然后设定一个指标,拆分下去,再一步步地攀登、接近。

比如:

  • 今年要看完50本书;

  • 今年要写20万字的文章;

  • 今年要拿到CPA证书;

  • ……

并且,绝大多数的目标管理文章,都会告诉你:目标一定要设得稍微高一点,最好是「稍稍踮起脚尖才能够到」,这样,才能给你不断去尝试和进步的动力。

这个说法对不对呢?很对。

这是有心理学的佐证的。设定100分的目标,我们也许能达到80分;但是设定80分的目标,我们很可能只能拿到60分。

但是,这种做法,也有点高估了大多数人的心态调整能力。

想一想,设定一个有一定难度的年度目标,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一年365天里,绝大多数时候,你都是达不到目标的;最多也只是勉强达到,很难超过目标。

试想:清晨醒来,神清气爽,正准备上班,这时,突然想到今天的目标:下班后读100页书,学1个小时的CPA,写1000字的文章……

在感到踌躇满志的同时,你会不会有那么一点,觉得心累?

相信,绝大多数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感觉。

这就是我们不断拖延目标的原因 —— 我们之所以迟迟不愿动手,不是因为能力和习惯,而是因为心态。

因为,在我们的认知之中,目标过于艰难,我们的大脑下意识地排斥它,阻止我们的行动。

这就很容易导致一个后果:我们不断地用各种理由、各种方法,说服自己去「坚持」计划,来达到目标。

可是,这本末倒置了啊。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本来应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反而要给自己打气加油鼓劲呢?

目标和计划,本来就不应该是需要「坚持」的,而是一件令人产生愉悦感,愿意自主去做的事情。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

我想先讲一个小案例。

你有没有「坚持」过记账?

我试过。很多年以来,陆陆续续试过记账,记录每天大大小小的支出,连买瓶水、买一盒抽纸,都要记下来。

但从来没有一次,能坚持超过一个月。

因为实在是……太麻烦了。

后来,我重新思考了一下。

记账的意义是什么呢?是算清楚每月的支出吗?不是的。我可以看支付宝账单、信用卡账单、银行卡流水,一个月花多少基本心里有数。我需要通过记账去实现的,是优化开支的结构,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想清楚这一点后,我改变了方法。

不再去逐项记录每天的支出,而是记录「我节省了多少钱」。

例如,在网上闲逛,看到一款手工制作、质地精细的皮具,一千来块,想买,但转念一想:自己又用不上,买回来也是积灰,没必要。于是,就会在账本上记下这笔节省的数额。

出差谈合作,想订好一点的酒店,但仔细一想:我白天基本都在外面跑,只是晚上回去睡一觉,没必要住太好的地方,三星的不也一样。于是,就会记下来。

同样,衣服我一年只买两三次,基本都是无印良品,因为便宜又省心。这样,当想到「需不需要买衣服」的时候,就会告诉自己,不但省了一笔买的支出,还省了一笔养护的麻烦。

这样,一个月下来,账本上面,可能就是零零散散的几笔,总额可能也就几百几千。但是,我会告诉自己:每一笔,都是战胜一次欲望的记录,都是一次小小的成功

这跟传统的模式,差别在哪里呢?使用传统的方法,我需要不断鞭策自己去记账,每天都要反思「有没有哪一笔账忘记了?」但用这种方法,我会极其乐意去记账 —— 因为每一次记账,给我带来的都是正反馈。

而如果一个月下来,一笔账都没有记,那更是好事。这说明,这个月过得很充实,没有浪费钱,也没有受到物欲的诱惑和干扰。

借由这样,不断地产生细微的幸福感,并进行累积 —— 日积月累,心态会舒服很多。

这就是我想说的:

与其把每一次努力,都看作往高山攀登的一小步,不如把期望降低,享受「又走出了一步」的微小的快乐

这就是「逆向思维」。

传统的目标管理,是把所有的愉悦感,放在目标的后面,只有实现了目标,你才能够获得。

在实现目标之前,你需要咬牙,需要坚持,需要克服困难,需要一步步撑下来,以期抵达前方的终点,获得成就感。

而用「逆向思维」进行管理,会变成什么呢?它相当于把愉悦感拿出来,分解,平摊到每一天、每一步里面。你不再需要追寻一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终点,而是会把目光拉回来,落在自己的每一步上。

这样或许平凡了很多,也没那么壮怀激烈,但或许是一个更接近多数人的方案。

再举一个例子。

关注了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手头上有两本书约。

第一本,已经拖了很久,不是我不想写,是一直觉得不够好。很多人劝我说:把你的公众号文章结集一下,直接出版,已经超过很多人的书了。但我肯定不会接受这个方案,这不是在骗读者嘛。

结果就导致了,第一本书,写写改改,一直没有完稿。

前阵子,去北京见了编辑,登门谢罪。编辑对我说:其实你可以把心态调整一下。先把内容写出来,不用管质量如何,也不用在意是不是新作,先搭起一个大概的框架,再慢慢改。

因为,从零,到把东西做出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先做出一个草稿,哪怕非常简陋,你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在这个基础上,再一页页、一篇篇文章地改,效率会更高。

这其实就是一种「逆向思维」。先快速把东西做出来,再回过头,一步步修改。比起从零开始,一步步往前挪动,会更加有效。

生活中,如果你觉得压力太大,目标太过遥远,其实,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降低自己的焦虑感,找回对生活的掌控。

下面提几个利用「逆向思维」的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1. 做好最坏的准备

当面临选择和决策时,我们常常容易感到焦虑。

焦虑的缘由,是因为我们对未来存在「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每个决策会将我们带向何方,不知道每个决策的期望收益,更不知道它们确切的概率。因此,我们才会焦虑。

简而言之:我们觉察到了危险,想避开危险,却不知道从何下手。

这就是焦虑的根源。

那么,如何应对好外部压力,缓解自己的焦虑呢?

「现代空调之父」威利斯·开利,分享过一个方法:

1)想清楚最坏的可能性是什么;

2)接受最坏的情况;

3)设法改善最坏的情况。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逆向思维」。

传统的方法,是收集信息,努力降低不确定性。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样会受到焦虑的困扰。

所以,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我选错了,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我能不能接受它?

一旦说服自己接受这一点,并且做好心理准备(以及其他必要准备),你会发现,你的焦虑将消散一空 —— 因为已经不存在「不确定性」了。

你明确地知道:事情最坏,也就到此为止而已,哪怕代价巨大,起码也有了心理准备。

在这个基础上,每走一步,譬如收集信息、请教专家、跟朋友讨论,都是在「降低最坏情况的可能性」。

简而言之,当你处于最低谷的时候,每一步都是在往上走。

尽管你的路径可能是曲折的,但你的处境一直都在好转。

你会发现,尽管你的做法一模一样,但换了一种心态,换了一个视角,你整个人的状态,包括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差别巨大。

这就是人的非理性 —— 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同一个问题,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

2. 每天只做一件事

我在往期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过「减法思维」—— 其实,这就是一种逆向思维。

什么是减法思维呢?

我们每天的上班时间,看似有8小时、10小时,但实际上,除去我们走神、开小差、休息、发呆等时间,剩下来,真正全力以赴在工作的,很可能只有两三个小时。

最近刚好看到一篇文章,验证了这个观点。

文章调查了 2000 名美国的全职员工,得出一个结论:在一个工作日里面,我们能够集中精力、高效工作的时间,平均只有 2 小时 53 分钟,不到 3 小时。

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日常的每一天,都在要求自己,用 3 小时的时间,干 8 小时的活。

为什么大多数人每天下班都特别累?因为本来每天的活,就是远远超出负载能力的啊。

不妨改变一下思维,问自己:

如果每天只能有 3 小时,你会做什么?

什么事情是「非做不可」的?

然后,集中精力,把这件事完成。

那么,剩下的时间,就是你所「赚到」的。

这种思维方式的好处是什么呢?下班后,你不但不会觉得累,反而会神清气爽。

你会觉得,今天最重要的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时间,都是自由支配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举个例子,对我来说,周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完成晚上的推送。写完推送,剩下的几个小时,就是完全自由支配的。我可以读几页书,可以写点随笔,可以吃点东西,随心所欲。

明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营的进度。只要完成训练营的任务,其他的时间,就都是「闲暇时间」。我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来继续提升自己,以输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当然,这一点,也看你的老板。如果你每天的所有事情都很重要,连一天都拖不了,你的老板非常严格,要求每天一定要干足 8 小时的量 —— 那我会建议你,尽早准备跳槽,因为这样的话,你一直是处于透支状态的。

记住:每天用 3 小时时间,完成一件最重要的事,这才是正常的工作状态。

3. 避开日常的陷阱

如何才能让目标更具意义,让每天的工作和学习更高效呢?

有一个「逆向思维」的方法:不要去想「如何才能更高效」,而是反过来,去想「怎样是低效的表现」,然后,避开它们。

举个例子。

低效的一天,可能是这样的:

  • 耗时超过一个小时的会议;

  • 不断地修改和规划自己的安排;

  • 处理各种不必要的琐事;

  • 看剧,看综艺节目;

  • 在网上瞎逛;

  • ……

诸如此类。

那么,反过来,「保持高效」的做法也很简单:

当自己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问一问自己:

这件事情,在不在我的「低效清单」上?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尽量避开,或者减少在上面耗费的时间。

这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专注,也更切实可行。

这个方案,来自我非常推崇的查理·芒格。他说过一句话:

我需要知道的,是哪条路是死路,然后我不去走就行了。

通往成功的路径也许有很多条,你也许不知道哪条才是最好的,但是,只要你弄清楚所有错误的路径,并且避开它们,那么,你走的路径,就一定不会太差。

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持续把事情做对,而是能及时停止犯错。

无论投资,创业,工作,管理,概莫如此。

共勉。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