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励志故事 > 微商创业成功故事3个


微商创业成功故事3个

时间:2022-03-08 05:00:01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23    

如果你要做微商,那么你要先了解什么是微商?不要总拿一个商人的心态去做,更应该用一种分享的形式去面对。以下是励志人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微商创业成功故事,欢迎阅读!

微商创业成功故事1:

一年前,在北京的张洞天再一次和风投公司谈崩。有点泄气的他考虑再三,决定趁着心里的火还没灭,重新创业。

哈尔滨小老板刘伟,做调料生意6年,年收入10万元。可日子就像每天的货单一样单调,这不是他想要的。

李伟妈妈在哈达经营水果精品批发很多年,李伟每天帮着搬水果、收钱,但他觉得这生意是爹妈的,不属于他。20xx年3月,张洞天回到哈市,和高中同学李伟,经朋友介绍认识的刘伟相约小饭馆。

3个“不安分”的“80后”越聊越投机,酒是次要的,关键想研究个项目。

几杯过后,他们感叹,人们的生活习惯变了,以往是“菜市场、破零钱、挨个挑”,现在是“躺在床上、手机付账、开门收货”的时代。微信朋友圈卖啥的都有,大到别墅路虎、小到拉面牙膏,但水果好像还是个空白。

李伟家有货源,张洞天懂营销,刘伟懂物流。“当时借着酒劲,我说,之前做过调查,包装加上少许水果的进货费,启动资金1500就够用,咱明早醒酒就干。”张洞天说。

小酒局聊出大商机,仨小伙掏出兜里所有钱说干就干。仨人一摸兜,一人出500块,凑1500元启动资金干起哈市首家水果配送微商,专卖精品水果。每天拍下搭配好的水果发到朋友圈是他们的日常工作

微商靠口碑,一个客户在朋友圈“晒单”,就在无形中为我们推广

李伟妈进口水果批发生意做了20多年,这个市场她看得太透。不论体量还是思路,这仨小子的“创新”就是小打小闹。她奚落儿子:“家里生意早晚是你的,折腾什么劲儿!”

听人劝吃饱饭,就不出来创业了。三人商议,微店名字要时尚,就叫“烂水果”,意思是“烂水果自己吃,好水果给顾客”。1500元大部分用在“置装费”上,仨人挑品相好的塑料袋、托盘、刀叉、湿巾,一套“标配”下来,就剩300多元。

开局不利。“烂水果”上线一周每日零单,他们开始尝试改变。两个美国红佳丽苹果搭配两盒草莓、一斤美国无籽红提、一个血丝李、一盒蓝莓共120元,转发送澳芒一个……别人卖水果成斤卖,他们搭配成套餐“混合”卖,朋友圈转发还送礼物,再配上专人设计的纸箱,更显高大上。他们的目标客户,定位热衷网购的年轻白领阶层和年轻家庭,这些人愿意在朋友圈晒照片,无形中为“烂水果”品牌做了推广。客户可随时微信下单,选择套餐品种数量,坐等鲜果送上门。

微商靠口碑,“客人觉得不好吃,我们包退换。顾客不在家请人代收,钱可以下次再补……”张洞天说。”改造后的“烂水果”很快在朋友圈里传开。

开店一年客户近2万,每月分红近3万元,买了4辆面包车

创业初期再小的成本也要节约。送货全靠三位老板的六条腿。刘伟是三兄弟中相对健壮的,三箱水果40多斤,端起来眼睛都挡住了,从哈达端到地铁口,徒步一站地多。本来他做调味料买卖,月收入小一万,他不会舍不得一元钱坐公交,但现在,一元钱也是成本。

一位客人住在松浦观江国际,李伟倒了三趟公交车,下车发现这里是手机导航盲区,走了半个小时也没找到交货地点;一天中,最多爬过6次7楼……

随着口碑越做越好,他们的订单逐渐增多。20xx年4月,送货不得不用拖车,6月末买了第一辆面包车,11月第二辆,到12月末总共买了4辆面包车,聘用4名司机。

微信个人用户的好友上限是5000个,20xx年年初,哥仨注册了第4个“烂水果”微信账号。现在,他们微信客户近2万,高峰时每天订单150个;水果生意在第一个旺季,月流水达上百万;分红从最初每月只保证三人1000多元,到销售旺季,每人每月分红近3万元。“从来没想过微信水果生意能做得这么大。”刘伟说,哥仨正考虑向哈市周边区、县发展,让大家都能尝个鲜儿。

【微信创业感悟】

顺大势。借助“互联网+”对传统行业改造的大势,顺势而为。实体店面,百平米以上,年租金至少在10—20万元,还需支付水电等费用。做微商,没有这些支出,大大降低了创业风险,减少了创业成本。

行动力。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说:“许多人都想创业,但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三个人有想法了之后,马上就去做,成了哈尔滨第一个水果配送微商,占了先机。

差异化。选准目标客户,搞差异化经营。三个人专做进口水果配送,目标就是年轻白领阶层,这部分人热衷互联网购物,愿意在朋友圈晒照片,无形中为“烂水果”品牌做了推广。

找对人。与有特长能团结的人结伴创业。李伟家有水果货源,张洞天有网络营销的特长,刘伟熟悉物流,三人互补长短。

微商创业成功故事2:

2年前,秦朝离开了新浪美食频道,和他的搭档谭野合伙开始创业。20xx年这一年到年末,微信收获了4亿用户,正向国民级应用进一步迈进。这一年,在微博产品到达顶峰的同时,微信推出了公众号平台,突然出现了一块新大陆,后来孵化出了自媒体生态。

秦朝在20xx年成为 “自媒体” 中的一员,做起 “餐饮老板内参”(以下简称 “内参”)这个公众号。2年时间,餐饮老板内参聚集起了一批高度相关的人群:餐饮行业的老板、经理人、小业主以及投资人和从业者。从媒体内容起家,餐饮老板内参现在正围绕这个群体开始提供金融、培训更多的服务,做重度垂直。

微信公众号作为低门槛起步平台,而内容是刚需用来吸引同质化人群,聚集起用户后再围绕这个群体提供更多的服务成为一种创业模式。与 “内参” 类似的,“内参” 背后的投资人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于今年成立了狮享家新媒体基金,投资了数家微信公众号自媒体。

在过去,行业垂直门户网站,甚至传统媒体行业杂志都有存在,然而在移动互联和新媒体变革中,餐饮老板内参却能由不起眼的公众号发展到如今估值1亿元人民币。

以下转载36 氪专访餐饮老板内参CEO秦朝的采访报道,剖析餐饮老板内参的发展,深聊下怎样从自媒体发展成重度垂直。

餐饮老板社群

秦朝一直没怎么想过社群这个概念。餐饮老板内参从内容开始,最初定位是给餐饮行业老板提供内容。经过2年的发展,目前粉丝突破了五十六万,全国各地都有其粉丝、客户,对互联网时代餐饮经营理念有一些相同的认识和需求。这2年,餐饮行业面临着互联网的改造,有了很多新玩法和思路,秦朝发现,长期看下来,关注 “内参” 的人跟一些不关注 “内参” 的人是不一样的。

吴晓波说,社群是把一群有相同价值观,相同审美观的人聚集在一起。餐饮老板内参通过内容把社群凝聚起来,秦朝越来越觉得 “自己像一个封闭的、闭环的、生态的感觉,未来可能会有上百万用户,这群人聚集在一起,大家不需要求之于外界,在内部就可以完成一些服务。”

“内参” 最初在创业时提出要打造一个餐饮产业链的社交与服务平台,但当时也并没有看得很清晰,也不知道未来是不是真的要做教育培训和互联网金融。随着近两年跟用户接触,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他们发现可以去做一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这样也更有利于用户跟平台间的黏性。

粘性建立在两方面:第一,每天读者看媒体内容。第二,自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它不仅仅是一个媒体,传统媒体缺乏互动,缺乏对用户了解和掌握,没有办法做有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但是互联网新媒体具备这个优势。

“内参” 过去两年多定义自己是一个新媒体,恰恰是用了新媒体的方式,聚拢了大量有忠实度的行业用户。但是,一直以做媒体的方式滑行下去,那不是秦朝最终目标,也不是他认为牢固的连接方式。真正做到重度垂直的行业新媒体,只有服务和产品才能真正深入到行业底层的刚需。

媒体之上做重度垂直

目前这个阶段在外人看来应该是秦朝最踌躇满志的时候,打下了基础,聚集了人群,可以探索更多的业务方向了。秦朝确实也踌躇满志,这个时候恰恰是需要冷静思考,踌躇满志某种程度容易膨胀。

创业过程中,秦朝发现,餐饮行业太大,需求太复杂,意味着空间大,可做的事情多。“内参” 设想过招聘、类似团购的集中采购、针对餐饮行业找店铺选址类似搜房网的网站,后来发现不可能一下子做完,一口气吃个胖子。最终经过梳理,餐饮老板内参决定做两方面:一是教育培训,二是互联网金融。

教育培训是 “内参” 模式里最重的,重在课程的研发、设计、师资资源整合都要自己做,而联合招生、推广、在商学院教室场景下培训不是复杂的事情,通过与专业商学院合作即可。

模式本身简单,这块业务源自用户群体的需求。

餐饮行业老板有强烈需求去接受培训,行业竞争惨烈,每天有很多新的餐馆开业,每天也有很多餐馆倒下去。餐饮老板迫切需要新的理念和知识体系,尤其是在黄太极、雕爷牛腩、西少肉夹馍这些带着互联网基因的餐饮企业出现之后。

另一块是互联网金融。“内参” 涉及互联网金融较多,在模式里属于偏轻的。比如 11月与点融网合作发布 “大食贷” 产品。餐饮老板内参掌握行业用户及用户需求,把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梳理出来,告诉对方。而点融网有专业的互联网技术研发实力、资金管理实力、风险控制实力,能够满足中小微创业者前期的借贷融资需求。接下来,餐饮老板内参也将通过合作方式尝试股权众筹类产品。

“大食贷” 这个产品满足的是中小微餐饮企业的资金需求。秦朝想从最底层的需求满足餐饮老板这个群体,建立更深度的利益绑定,增加粘性。用 “大食贷” 借款、还款是一个长周期。与媒体一起,两个业务叠加能进一步加强粘性。

“内参” 是一个面向 B 端用户的自媒体、新媒体,关注者多是餐饮老板,每个 B 端用户后都是一个项目,秦朝认为,这里面一定有相当比例的优质项目可以供他们和创投机构去孵化。而媒体本身的优势是长期关注这个行业,推广上有优势,能对接创业者和投资人。

在媒体内容之外提供产品和服务,打到行业底层的刚需,不仅仅是个媒体,秦朝认为这才是重度垂直。

与互联网金融合作,推出服务餐饮行业的金融产品

“内参” 之所以说 “大食贷” 这个产品、服务也会增加粘性,是因为在餐饮老板内参的微信号有专门申请渠道。餐饮老板直接通过 “内参” 来申请贷款产品,相当于入口,审核放贷是由点融网来做。

秦朝将 “内参” 定义为一个连接器,餐饮业市场巨大,过去两年时间 “内参” 积累了五十多万用户,增量空间巨大,而中国的餐饮企业数量巨大,每年都有大量更替。作为连接器,内参能输出标准化的需求给点融等合作伙伴。

“需求本身在发生变化,比如这两年的餐饮老板创业群体跟前两年是不一样的,一个咨询花了半年时间做出来的报告,真正到实施的时候,报告未必那么准确,这就是传统媒体跟互联网的最大区别。”“内参” 去研究行业用户变化,需求变化,痛点变化,动态地去调整。

双方各自基于专业进行合作,一个有媒体和行业优势,另一个有互联网金融优势。秦朝看中的是点融网的创始团队和高管。创始人之一曾是美国 Lending Club 的联合创始人,团队在金融和技术等专业层面是秦朝特别需要的。而 “内参” 唯一诉求是希望有一款金融方面的标准化、专业化产品,满足用户。“内参” 的核心工作是做用户。

双方合作的商业模式,一是传播,点融网向 “内参” 付费,宣传 “大食贷” 这个产品。另一个是 “内参” 作为入口,每一单借款都有固定佣金。点融网与餐饮老板内参是独家排他合作,从 “内参” 入口申请的,“内参” 都会获得佣金。

秦朝认为 “内参” 没有必要组建一帮金融风控团队,自己开发一款互联网金融产品,还要跟 P2P 行业竞争,打得惨烈,最终盈利链条特别长,还不如专业对专业的合作。“内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秉持几个理念:第一,保持轻公司。第二,保持一个自由灵活的接口功能。“我们知道自己专注什么,聚焦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的东西就寻求专业的人,擅长的人一起合作,这是未来主流商业模式特征。”

而加上 “内参”,点融网就有了媒体的影响力,在现有存量用户基础上还能继续服务 “内参” 中新的用户。接下来,“内参” 还可以与点融网进行更深度的合作,这样双方很难分开,或随意说不玩了。在数据层面,“内参” 可以向点融提供一些餐饮行业用户需求的数据、经营数据、交易数据等数据,互联网金融机构都要有风控能力,但是数据未必是每个机构都有,金融机构从专业角度较难获取。双方的数据合起来,点融在放贷时根据自己的风控模型就可以更好地保障贷款质量。

一个公众号起家,从0到1

创业之前,秦朝在新浪做美食频道,做的是 to C 的事,很难向商家收费。于是秦朝再创业就选择了 B 端。

“我要创业,必须考虑商业化问题,考虑生存问题。” 当时他有几条粗略判断:第一,餐饮业永不消失。第二,互联网无法替代。第三,餐饮老板属高净值群体,且易商业化。第四,餐饮业现金流特别好,有较强购买力。餐饮行业的老板现金流上来钱快,花钱也快,而且花钱很大方。有个别极端的情况是有的餐饮老板两天时间能掏28万去参加思巴达培训。餐饮老板的紧迫性很强,很多互联网餐饮人闯入这个行业,改变了格局,让餐饮老板感到头晕,不知道怎么玩。守着这个行业,“内参” 找到了机会。

20xx年时他们这些公众号还不叫自媒体。当时做微信号低成本,低门槛,所以,“做餐饮老板内参完全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就是想创业。” 秦朝对36氪记者回忆

创业伊始,秦朝首先想的不是说把 “内参” 做得多好,而是想怎么生存下来。两个人辞了工作,一心要创业,觉得也不可能回去了。它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支撑他们创业的项目都是未知数。做 “内参” 更多是摸着石头过河,秦朝当时也挺焦虑,甚至开始时都不好意思在名片上印上 “餐饮老板内参”,告诉大家他是在做一个微信号,因为 “没法解释这是我的创业项目”。

为了生存下去,秦朝他们做 “内参” 每天只投入 3 小时左右,剩下的时间帮餐饮企业做微信代运营获得收入。接了六七个客户,每月有六七万进账,生存问题就解决了。而做到第 10 个月时,秦朝要去参加路演。“路演不可能告诉大家是做代运营的吧,这没有技术含量,甚至是很累的一个业务。” 秦朝说。那么,就要去讲 “内参” 的故事,那是他第一次去想 “内参” 将来到底能做成什么样。

媒体、社交和众筹是他们的故事。20xx年5月“内参” 拿到了投资,底气更加足了,不用考虑生存问题,于是他们停了代运营业务。在做 “内参” 过程中,随着逐渐了解用户的需求,他们发现培训的需求和融资的需求。

在摸索的过程中,“内参” 也想过做餐饮版知乎,后来发现并不现实。

这两年餐饮行业受互联网影响特别重,处于大转型阶段,传统餐饮老板更多的是要接收信息。然而他们基本上很难主动表什么新知识性的观点,尤其在一年前。秦朝当时通过微信中的微社区尝试过,发现还不到时候,大家更习惯于看内容。而今年好一些,“内参” 开通了评论功能,用户可以说点什么东西了。

随着这个变化带来的也有一个挑战,如何写出不让用户挑刺的文章?用户和 “内参” 一起成长了,胃口也提起来了,越来越挑剔,逐渐到了可以表达、交流的时候,对 “内参” 的内容要求也越来越多了。

“内参” 评论区的评论、交流还是浅层次的社交,他们也建了十几个群,以及举办线下活动、沙龙、主题峰会,这些社交的场景让秦朝觉得没有必要专门去做一个社交产品,放弃了念头。

“内参” 擅长的是为项目出谋划策,帮助他们推广,对接资源,是连接器。秦朝相信用户是知道的,离开 “内参” 这种连接就不会那么方便,甚至根本没有其他替代角色。

谈起这两年多的创业历程,最初是否能看到或设想到能走出现在的样子?秦朝坦言,“甚至有时候连趋势都看不清楚,有时真的是赌。创业本身风险很高,我很谨慎地提醒身边的人去考虑创业这件事,我始终觉得我们是幸运的,今天能够做成这样,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牛,不是比别人专业,也不是比别人智商、情商高,一点都不是,反正是挺幸运的。”

转型时代的媒体机遇

餐饮行业过去也存在传统媒体和垂直的行业网站,而 “内参” 能够崛起,秦朝总结是因为时机卡得准。“内参” 是20xx年开始做的新兴媒体,那时恰恰是国内餐饮行业受互联网影响开始加深的一年。过去行业媒体为传统餐饮提供知识层面的东西,已经讨论了十几年,已经陈旧。而 “内参” 是 “跨界打劫者”,卡准了行业变化、餐饮老板对旧的知识体系产生厌倦,对新的知识体系有更新换代需求的时机。

“内参” 的内容这两年也在逐步变化,20xx年到20xx年讲互联网餐饮,强调所谓的 “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概念,甚至提出口号——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传统餐饮业。今年发现已经不能这样提了,现在互联网思维和传统餐饮已经模糊掉彼此的界限,互联网思维已经融入到传统餐饮。这其实成就了 “内参”,让他们从过去定位一个看起来偏窄的角度,到现在变成了一个行业新媒体,跟着行业与时俱进,一起探索未来方向和道路。

传统行业媒体也能招人,做微信号,但是秦朝分析过,媒体本身的竞争门槛很高,尤其是垂直领域媒体。“比如我们这帮人研究这个行业,刚好在那个时间点,跟餐饮老板打成一片去研究,每一点每一滴地积累,这种垂直化的积累跟平面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过去平面的东西,有一个对手特别有钱,招一些人,跑两步就能追上你,但是垂直化的东西很难做到。”

“我们专注种子期创投报道两三年时间,假如现在忽然有一个机构说,要投入更多的钱,拉一个更牛的团队来做,未必那么简单。” 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很难去复制,时机、经验积累,以及用户规模。

秦朝有时候问自己 “餐饮老板内参” 的内容到底比专业财经媒体强在哪,其实单篇文章、单个公司写得不如专业财经媒体好,但是为什么那些用户愿意跟他们在一起?“除了内容本身之外的东西,大家有了一种感情,有一种共同的认知,他才不会走,这种东西是更加靠谱的。”

“内参” 提出花两年时间把自己做成一个传统媒体。打造传统媒体人那种制作内容的专业和功力,专业才能够撑起垂直媒体。另外,大量广告从传统媒体往新媒体转移,这是一个承接问题。过去一个品牌投平面媒体,一投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现在在选择新媒体渠道时,预算一下就降下来了。他们看不到新媒体的影响力、用户规模、用户黏性,甚至口碑等等。传统的品牌和广告在转移,有这么大的 “蛋糕”,必须有一个新媒体去承接,但是发现很多是承接不了的,至少在未来三年想依靠媒体商业模式来生存,这是需要好好考虑的关键问题。

尽管传统媒体在逐渐衰弱,但是媒体本身是个会永远存在的行业。它的专业、权威特质也不会有太大衰减。秦朝他们当时创业时擅长这个,就去做互联网媒体,而这个工具恰恰又是他们获取用户的好手段,用户愿意主动关注,就变成了一个用户群,然后产生服务。

秦朝甚至建议所有人,包括传统行业都应该利用媒体方式去获取用户,其实后来他发现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好新媒体。

未来做垂直领域媒体,PK 专业、运营、团队、资本,这是非常大的挑战。现在做新媒体、自媒体已经不像两年前那样,玩着就可以做了。过去搞一个号,注册一个热词的微信名称,不更新都有人关注,说明用户不理性,不成熟。但现在用户变得理性、成熟,他会选择哪些是真正需要的、每天必看的。这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用户真正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用户。

另外,过去两年多,大部分自媒体面向 C 端,内容要求不高,专业度不强。比如餐饮美食领域,其实 80%的 to C 端的美食类媒体,无非是分享美食,拍个照片,写段简单的美食评论,很多人都可以尝试去做。但真正面向 B 端的,给高端人群提供精英管理类的东西,需要专业,花心思、花时间深入到行业里去了解。因为难,很多人不去做 B 端,不去做垂直的自媒体创业。可是这些行业 B 端用户需求也不像 C 端用户需求那么单一。比如餐饮行业 C 的需求就是吃,而 B 端用户需求很多元,有招聘、融资、选址等,全是需求。

媒体人创业,尤其是做新媒体创业最有优势。现在全新的阶段,除了 PK 资本、融资能力、运营项目能力,更重要的是专业能力。过去自媒体领域有很多不专业的人在做。但近两年传统媒体衰落、传统媒体人动荡,大家都期望转型。秦朝认为从今年开始,到未来一两年时间,有大量专业媒体人会涌进该领域创业,竞争会上升到新层次。而媒体人的优势会凸显出来,不专业的人可能会被 PK 掉,专业的人会胜出。

但这其中媒体人也有非常大的挑战,传统媒体人长期在传统媒体环境语境熏陶下,那种传播方式和做内容的方式,能不能快速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是非常大的挑战。

传统媒体人虽然有很强的人脉资源,但还是偏内向一点,没有跟用户沟通的习惯。只对采访对象沟通,没有真正跟读者沟通的习惯,这个习惯是一个转变和挑战。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表达方式和传统媒体也不一样。传统媒体偏权威、专业、客观、公正一点,但移动互联网中,带着一身传统媒体气质来做新媒体,很难玩转,因为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新媒体更灵活、接地气、人性化、大白话一点,更像聊天,因为移动互联网就是人与人的交互和连接。

另外,在商业化上,传统媒体人有很多是文人情怀的媒体人,尽管内容做得非常好,但做不下去,在商业模式设计上,甚至在运营和商业变现手段上欠缺能力。羞于谈钱,不谈钱就赚不来钱,这是一种心态问题,“内参” 在20xx年得了一个最佳商业化奖,“内参” 一开始就谈钱。

“活都活不下去,还搞什么商业模式?” 秦朝说。

微商创业成功故事3:

20个月用户破400万

凯叔的真名叫王凯,他曾是央视主持人,讲故事这事儿于他而言轻车熟路。王凯之前有很多积累,曾为《海底总动员》、《神兵小将》等近千部影视动画主角配过音,为各大电台演播过几十部小说,还主持过《财富故事会》等多档央视热门节目。

创办这一平台缘于王凯的两位女儿,天天要求他每晚讲三个不同的故事。后来凯叔把自己讲故事的录音发到了女儿幼儿园的家长群里,受到了女儿同学和家长的喜爱,这28位孩子和家长也成了凯叔的种子用户。

与其他一些讲故事平台直接告诉孩子一个道理不同,王凯喜欢在讲完故事后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譬如在故事《爱吹牛的小老鼠》中,凯叔没有直接跟孩子们说爱吹牛是不对的,而是说“小老鼠特别喜欢给别人当衣架,同样是一只小老鼠,为什么兔子对他是一个态度,蚂蚁对他又是另外一个态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凯叔讲故事”类似于儿童版的“罗辑思维”,同样是依靠主创的个人口才,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从而积累大量的忠实用户。

与“罗辑思维”每天60秒不同,凯叔的故事时长从七八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除了中国的故事,超过一半来自于从外国引进的绘本故事,甚至每逢过节,也会讲传统节日背后的传说。这些故事的挑选都有统一的标准:自由的、阳光的,且具有普世价值。

从20xx年4月21日发出第一个故事至今,凯叔自称,已经讲了近600个故事,在网上的播放量超2.5亿次,举办了100余次线下活动,微信公众账号用户数已破400万。

不止于故事

故事对于“凯叔讲故事”,只是一个入口。

“讲”是这个项目积累用户的最重要方式,起初是音频,用户达到一定量级之后,王凯又推出了视频。在经过两次实验后,确定了全新版本的视频节目形式:凯叔讲故事+童书推荐+真人出演魔幻情景剧。

真人情景剧是根据凯叔前面讲的故事,引发联想,带着孩子在故事的基础上去探索和感受世界,视频节目每集20分钟。自20xx年1月4日播出之后,目前节目在全国的收视份额已接近4。也就是说,在此时间段的100台电视机,有4台在看凯叔讲故事。

未来,“凯叔讲故事”将往亲子社群方向发展。

“从内容产品或者产品架构上,以后故事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我们以后要重度垂直,下沉到亲子的方方面面。”王凯表示。

“妈妈微课”是凯叔讲故事从自媒体向社群发展的重要一步。“妈妈微课”采用微信群直播的形式,每个群500人,最近一次的收听人数已经达到了9000人。妈妈们在群里会针对平常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就连不上课的时候活跃度都可以达到20%。“我们想做一个非常严肃的育儿杂志,围绕妈妈的需求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凯叔对i黑马说。

除了给孩子们讲故事,王凯在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们去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譬如帮孩子制定任务。当时的第一个任务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十分钟内完成刷牙洗脸。当时约10万个家庭参与,1万个家庭完成任务。后来又有了“宝贝起床后至少认真刷牙三分钟”、“认真吃饭,坚持21天”、“晚饭后15分钟以上认真读书”这三个任务,参与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参与的机制也越来越完善。

“微信早就装不下我们了”

凯叔从央视离开的时候,恰逢“罗辑思维”刚起步,罗振宇曾邀请王凯加入,王凯想单干,便婉拒。现在看来,这两家公司的发展轨迹有些类似:都是从自媒体起步建立了一个社群,产品均包括音频和视频,商业模式均包括和出版界合作卖书等等。

“我们早期的入手方式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用户不同,今后注定会越来越不同。”凯叔对i黑马说:“罗辑思维的用户是爱智求真的年轻人,而凯叔讲故事的核心用户是2-8岁的孩子。”

尽管“凯叔讲故事”已经获得了400万用户,但是王凯仍然认为自己刚刚起步。凯叔曾在去年12月的发布会上表示,“现在最根本的矛盾是用户的需求在日益增长,但我们的服务能力不够。我们一直在思考,用户关注凯叔讲故事,是不是只是为了听故事?我们还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用户又需要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凯叔团队曾和零点咨询发起过一个跨越国界的调查,发现美国儿童拥有50本以上图书的比例是中国儿童的4倍,但凯叔用户的藏书量和阅读量却超越美国儿童。换言之,这个平台聚集了大量愿意为亲子教育投入更多的家庭。

于是王凯每个月在微信公众账号上公布下个月要讲的30个绘本,择优挑选5-8本打包成一个盒子进行售卖。结果喜人,销量最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出16000本绘本。

卖书只是变现模式的尝试。凯叔的野心也不止于此。

现在凯叔团队在着手开发APP,可能会采用“故事+任务”的形式。未来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还会拍电影,现在的音频、视频节目都是对电影的积累。

“微信早就装不下我们了。我们是一个童年品牌,我们的使命是呵护童心。”凯叔说。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