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职场励志 > 28岁,你看着周围的人都月入过万了


28岁,你看着周围的人都月入过万了

时间:2018-01-04 17:44:47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赵晓璃  点击数:172    

写在前面的话:

对于每个职场人而言,我们都密切关注自己的价值,而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收入低了。

刚出校门那会儿,你和其他同学的起薪都差不多,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你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却一点点地拉开了。

直到有一天,你赫然发现,有的人在职场中风生水起,月入过万且正在往中高层跃迁;而你,却依然拿着微薄的工资,每天为生活奔波,不知何时才是个头。

在毕业五六年之后,你们之间的落差和对比正一天天清晰起来,这对很多人而言,确实是一件残酷的事。

但这就是现实。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在毕业五六年后小有所成,成为那个月入过万、有事业追求的人,而不是那个为生活疲于奔波的人。

那么,想要获得职业的成功,到底需要做些什么呢?

做职业规划师至今,我陆陆续续做了不下于百例的咨询案例,也大大小小做过很多次线下交流与分享,很多人听说我的身份之后,总是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获得职业的成功?

我回去打开word文档罗列出了很多因素,后来经过反复推敲、删繁就简之后,发现整张word文档里,只有这五行字——

1、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起步;

2、做一名耐心的老员工;

3、找到自己的独特性;

4、提升商业思维,关注社会需求;

5、给自己绘制一份商业画布,从一个点进行辐射,去服务更多的人

......

在毕业之后的第一个五年,一个人想要在职场中获得不错的发展,最好要完成前三项任务,也就是——

1、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起步;

2、做一名有耐心的老员工;

3、找到自己的独特性。

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30%左右的人依然在第一点上徘徊不前,始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起步;

50%的人栽在第二点上,毕业几年频繁换工作,做任何职业都像是“蜻蜓点水”,很难深入某个行业获得不同的洞见;

20%的人完成了第一项和第二项任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困于第三点,那就是工作多年,依然不知道自己的独特性在哪里,对于如何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更是一无所知。

为什么你的职业生涯总是不见起色?

论上学时的成绩,你并不逊色,甚至在班级里也算是佼佼者;

论工作起点,你也并不比别人差,你所在的公司在行业里也是颇有名气;

论勤奋程度,你每天也在加班加点,起得比鸡还早,并利用一切时间充电学习......

可能你也隐隐约约意识到了,一定是哪里出问题了,否则不会在过了五六年之后,收入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

一、完美的职业起步=朝阳行业+适合自己的岗位

毋庸置疑,个人的职业发展往往受制于行业大环境的影响。

还记得几年前,当我决定从企业里走出来进行第一次职业转型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身边的质疑声更是此起彼伏。

那个时候“互联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传统行业里的从业者信息封闭,也很少关注行业的走向,这就导致他们在危机到来之前没有任何防备。

当时我所在的那家电子厂,生产的是电器里的某款元器件。

根据连续几年的财报分析来看,这款元器件的销量逐年下滑,我曾经分析过原因,那就是整个电器行业的技术日益提高,对于这款元器件的需求就越来越少了,公司只有一条路,加大研发力度,如果能研发出适应新功能的新型元器件产品,才可能有活路。

然而悲哀的事实是,由于资金匮乏,公司很多研发工作进行到一半就偃旗息鼓,新的产品没有研发出来,同时由于举债过多,公司很快就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在我离开后不到几年的时间里,公司就宣告破产,等我再次坐车路过那个地方时,早已野草丛生、一片萧条,之前霸气的公司门牌再也不见了。

这些年,倒下去的企业真的不计其数。

因此,如果让我对毕业生朋友们做职业建议,我的建议倾向于,找一份朝阳行业,从自己可以做的职位入手。

如果你所处的行业日暮西山,即便你用了多年时间做到了行业里的牛叉高级技术员又如何?世界不需要这个行业了,它不会怜悯眷顾你的青春与汗水,到头来照样把你清理出局。

而如果你从朝阳行业起步,即便你所在的公司很小也不正规,哪怕最终关门大吉,你也不用担心,因为随着行业的发展,你会发现跳槽到其他公司易如反掌。

雷军说的“风口”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个行业日渐没落,你很努力做到No.1,也不过尔尔,依然会惨遭淘汰。

你没有错,只是社会不再需要你了。

二、职场适应期:做个耐心的“潜水员”

通常来说,如果你所在的行业是朝阳行业,你所在的企业运营个五年十年不成问题,那么你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做个低调的“潜水员”,默默积累自己的实力。

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最难。

在HR看来,除去不可抗力因素(例如公司破产倒闭)之外,一个人只有在一家企业呆上三年以上,才有可能接触到这个行业的真实情况,才有可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洞见。

为什么撑过这头三年如此重要?

首先,能撑得过头三年的,应该是能胜任岗位的,否则连岗位都胜任不了,根本是不可能通过试用期转正的,更别提呆上个三五年了;

其次,能撑得过头三年的,这个人的沟通能力应该还不错,也就意味着,TA的人际关系不见得多好,但也不至于很差,否则,这个人也压根呆不了多少;

最后,能撑得过这三年的,往往是有自己的主见的,不太容易被外界诱惑所迷惑,知道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

在这三五年中,每个职场新人都要面临这些挑战——

1、胜任期能否迅速进入角色融入团队,决定着能否顺利转正;

2、适应期是否懂得与人协作与人为善,决定着这个人的职场人际关系,也决定着TA能否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好评;

3、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比如一份薪水比目前高的工作,这个人是否能够不为所动,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成熟度——是即刻选择自己想要的,还是愿意为更好的结果坚持下去?

这样东西,被称为“延迟满足”,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职场中比个人能力更关键的,恰恰是一个人能否定下心来深入工作,而不是如“职场浮萍”,始终在浅层打转。

马云的阿里巴巴创造了很多财富神话,也制造了很多令人艳羡的千万富翁,但有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却是,这些人的大部分在十年前并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也不是能力超群的人。

其中奥妙,在后面会有阐述。

三、职场发展期:你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

一个人的职场价值其实是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分别是市场的需求度和能力的独特性。

在能力的独特性方面,往往有两种情形最为常见。

一是纵向,指的是你某一能力的专业度和深度。

比如很多高学历的科研人员,人家学物理一路学到博士,玩的就是专业度和深度。

二是横向,指的是你在其他同行不具备的能力里有优势,属于广博型人才。

比如培训师,除了专业知识要过硬之外,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学员的积极性、能否用通俗的语言将高深的知识讲得深入人心、易于接受。

如果这个人有很强的独特性,意味着要么是某一领域的深度人才,要么是四通八达的广博型人才,同时社会的需求度很高,那么这个人不发财简直天理难容。

十几年前,一个怀揣满腔热情、有志于在媒体行业大展拳脚的小伙子,始终没有在央视获得正式编制。

据说这样的人当时并不在少数。

据公开资料显示,这个人曾担任《中国房产报道》、《商务电视》、《经济与法》、《对话》等栏目的制片人。

这几档节目让撒贝宁、水均益、崔永元等名嘴家喻户晓,而对于这个默默无闻的制片人而言,走不到台前就意味着无法被人记住。

他的口才和创意极好,负责的几个栏目风生水起,然而即便如此,他依旧无法解决编制及户口问题,走的时候还是一名临时工。

随着社交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这个敏锐的媒体人创办了一个脱口秀栏目,辅以微信公众号平台,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尽管这些年,围绕在这个人身上的争议不断,但我们不容否认的是,这个人具备强烈的独特性——他具备优秀的演讲能力、高度敏锐的商业嗅觉以及杰出的资源整合能力等,是个广博型人才。

与此同时,社会大众在时代的驱赶下普遍焦虑,正如业内人士分析的那样,很多人不需要什么营销之道、创业的那些坑,他们只想迅速走上财富自由之路,只要每天收听这样的知识栏目,就会有一种“我在学习,没有虚度光阴”的满足感。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代知识商人罗振宇的崛起。

他的崛起,何尝不是个人独特性和社会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呢?

而对于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言,又是什么情况呢?

他们的职业起点比较高,但无疑,没有谁一开始就会被放到关键的岗位上,因此,对这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言,如果他们不能在三五年内取得突破,则很容易“泯然众人矣”。

以此类推,以月入三万的煎饼大妈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多是在“劳碌区”——你不能说他们没有技术,但这些技术不需要什么独特性,也就意味着,你会煎饼我也会煎饼,只要煎的饼子差不多,拼的是谁更能吃苦更能下力气,当然,也取决于谁能抢占到好市口。

而类似陈景润、华罗庚这样的人物,显然是在“专家区”。

这些人绝对是知识高深、独特性极高,但社会需求相对较少,因此他们只能往专家的道路发展。

人们看到的是,是这些人成为专家后的声名鹊起,看不到的,是这些人多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与艰辛付出。

你是在什么区域呢?你认为你的价值又是多少呢?

四、重要的不是别人月入几万,关键是你自己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总体来说,人与人毕业后五六年的职场差距,多是上述三个阶段的几个关键点所致。

如果你毕业三五年后,依然徘徊在第一阶段,你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安全感这样东西,或许对你而言,体制未必不是一个好的结局,关键是你得有本事考进去才行。

如果你心存不甘,那就从头开始,一切归零。

除此,并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热门专题: